2008-06-17

国际金融报 “政策底”为何不堪一击

一个月内连续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如果按照此前每次大多提0.5个百分点的习惯,这后一次的提高1%就等于连续提了两次,事实上也确实是分两次实施的。在这方面,股市“政策底”的不堪一击,一点也不意外。

  这一次“一次调个够”的真实意义,主要是传递货币政策的从紧不会因抗震救灾而总体放松的信号,但对于内忧外患的国内经济尤其是股市来说,这是不是表错了情,是大可怀疑的。事实上,2007年连续15次上调以及今年以来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论对CPI还是银行存款准备金都未收到过任何实质性的调控效果,这一次恐怕也不会有什么例外。

  虽然说这一次的上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5月12日的那次上调,那一次据谢百三教授说,央行因没有料到恰好与大地震撞车而不无后悔,事后对灾区实际上实行了特别豁免,而这一次的调控范围则明确将灾区排除在外,但这种形式上的差别化作用应该是很有限的。即使央行对各大总行列入计算的存款准备金不妨剔除其灾区金融机构的数额,但总体货币政策的从紧真的能够不影响灾后重建吗?毕竟,灾后重建不仅需要其他各省的对口支援,而且也是不可能不以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为基础的。而从目前的情形而言,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其实早已不是过剩而是紧张。等到大家都感到囊中羞涩的时候,不要说可持续发展将不能不成为一个问题,而且也很难想象不会不影响到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

  作为用捕风捉影的“提前量”来反通胀的鼻祖,格林斯潘其实不是没有教训的。格林斯潘在美国的通胀虽有苗头但实际上还没有显影的时候,就捕风捉影地采取了提前量的货币调控措施,结果,连续加息所造成的问题非但同样幅度的连续减息弥补不过来,反而还酝酿出了不久前的次贷危机。

  笔者一向就很怀疑,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过热”那么害怕,却一点也不怕“过冷”呢?许多人提起日本经济由于过热而导致的泡沫破裂,总是津津乐道,而对于其由于调控过头所导致的长期过冷的危害则轻描淡写,其实,这是很不理智的。在这方面,我们自己也不是没有教训的。

  资本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预期经济,也就是信心经济。信心是维系市场稳定的最大公约数。就像房价的下跌固然会使一些买不起房的人能买得起房,但也会严重动摇更多已经拥有自己房产的人的信心。而一旦连买得起房的人也不想买房了,那么,受到打击的将不仅是房地产开发商,而且也将是整个国民经济。

  股市也是这样。对于跌得太惨的股市来说,基金不顾一切地砸盘,严重损害了基金持有人或委托人的利益,而且也严重影响到广大投资者的信心和整个股市的稳定。

  即使近在咫尺的越南金融风波,也不能不让我们对被美国次贷危机所嫁祸的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威胁有所警惕,但是,这是不是草木皆兵的充足理由也是值得怀疑的。且不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控制热钱流入的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相反,在对大批国际热钱的潜入束手无策的同时,却先缴了自己的械。更重要的是,没有发生次贷危机的中国股市不仅比发生了次贷危机的美国股市跌得还惨,而且在人家救市的时候,自己却用莫名其妙的“提前量”砸穿了“政策底”,这除了令无辜的中国股民沦为帮美国次贷危机埋单的牺牲品之外,无非就是为国际热钱提供一个借抄底中国股市来捞回其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蒙受损失的绝佳机会。(作者:黄湘源)

Technorati 标签: ,

0 个说法:

HOW TO: 怎样生成自己的标签云

搜索此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