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的尴尬
高毅 BBC中文网记者 2009年04月14日
20年前的今天(4月1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去世;20年后的今天,中国年轻一代几乎遗忘了这个名字。
对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来说20年太短促了,但即便如此,中华子孙淡忘这个特殊的人物,是为尴尬。
2009年看胡耀邦去世20周年有些戏剧性:逝世日之前,是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流亡50周年,之后,是88天安门事件20周年。
透视这两起事件可以看出胡耀邦的执政理念,也可以看出中共避免公开评价胡耀邦的尴尬。
左右为难
1980年,身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去西藏,他说,西藏的汉族干部过多、呆的时间太长,西藏应主要由藏族人自己管。
在西方人眼里,胡耀邦的这一席话再次体现了他的改革和民主立场;而在中共元老和强硬派眼里,胡耀邦的话扰乱人心、使得西藏问题复杂化。
2005年,达赖喇嘛在苏格兰出席国际会议期间特意缅怀胡耀邦 ,表示"敬佩他的勇气",他说,在藏人眼里,胡耀邦是唯一对中共在西藏的统治表示歉意的领导人。
但胡耀邦并非是表示歉意,而阐述对西藏现状的看法。尽管当时很多援助西藏的汉人也想离开条件艰苦的西藏,但胡耀邦的讲话却让他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有的汉族干部是一肚子委屈,明明是组织调动援藏,想返回内地都得不到批准,怎么成了"赖在西藏"?
另一方面,胡耀邦的讲话加深了不少藏人"外来汉人统治"的想法,藏人要求自主管理的诉求更为广泛。
这或许印证了胡耀邦快人快语、思维开放的特点,但在中共体制之下,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这是胡耀邦面临的尴尬。
身后巨变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空气中有一股革新的空气,令青年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胡耀邦试图推动中国政治改革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支持,但也遭到党内元老的冷眼。
1987年,胡耀邦在反自由化运动中"软弱不力",被迫辞职下台,引起改革派民众的不平。两年后,他的去世让这些民众的这种情绪迸发出来,最后逐步演变成天安门事件。
身后事态的这一发展是胡耀邦始料未及的,他也为此付出代价,直至今日。因为"六四"的发生,纪念胡耀邦在中国成为禁忌,这一禁就是16年。
2005年,中共高层出人意料地提出在11月20日胡耀邦诞辰90周年之际举行大型纪念会,胡耀邦在湖南浏阳的故居也修葺一新。
但耐人寻味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x涛在最后一刻决定不出席纪念会,并技术性地将诞辰纪念会提前两天举行,胡x涛则另有其它国务活动抽身,让舆论认为中共为胡耀邦正名并进而重新评估六四的预测落空。
胡耀邦的主要功绩被认为是改革早期平反冤假错案,哪怕是毛泽东批的也照样平反,让很多蒙冤干部重返岗位。在当时,这需要魄力。
20年后的今天,面对尘封的历史,中共内似乎很少再现这种魄力。
--
【申江评论:低俗者园地】
--
~~~~~~~~~~~~~~~~~~~~~~~~~~~~
http://bloooooooogger.blogspot.com
~~~~~~~~~~~~~~~~~~~~~~~~~~~~
0 个说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