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互换",是中元走向国际化、全球绝无仅有的一个中国特色,也绝对是中国自己的一厢情愿。什么是中元①国际化?就是与美元、欧元更一样并行、流通、储备,成各国可以使用、交易的国际货币,一样玩转世界各国。
自全球金融海啸发生以来,中国加速了中元的国际化之路,已与周边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阿根廷等五国家②建立总计5800亿元的三年期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但这种安排只能是历史过度的权益之计,没有任何战略实践的可能。道理非常简单:倘若中国与全球主要100多个国家都去搞这种"货币互换",那么将中国"外汇储备"将被分散的耗尽,拥有超量的非国际货币;即不是100个国家都"互换货币"(而今联合国成员国是197个),是G20国来互换,中国的"外汇储备"也被"化正为零"、各个击破。更重要的是,中国货币国际化、"外汇储备"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倾巢之覆";把鸡蛋放在100个篮子里,就没有了鸡蛋,除非你足以以一国抵100国更大的实力;即便是把中国的财富鸡蛋放在G20国的篮子里,也未必能见到中国巨大、2万亿外储的财富......中国中元国际化之路----"货币互换",可能是个"误招",是中元国际化永远也走不通的歧路。货币互换,最大的不足就是一如"外汇储备",化整为零、淹没在诸多国家的货币海洋中,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拳头来驰骋国际大市场。
一方面,中国对其外汇储备的担忧也是美国及全球各国都不愿看到的事情。如果中国对美国国债失去兴趣,那么,美国的借贷成本将会上升,这将会令美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变得更加昂贵而功亏一篑。另一方面,未来中国是每一年有3000--7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的第一个超级外汇大国(因美国没有外汇储备制度),外汇不去美国,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又能投向哪里呢?
全球期望的2009年4月2日G20峰会已经开过,修成最大的正果是:1.1万亿美元注资IMF和世界银行,比原来世界货币基金组织规模扩大了三倍;但于2009年3月末开始炒热全球、中国提出的"超主权货币"----"世界币"没有被G20提起,也没有提起美元无限量发行的根源问题,但4月中国出笼货币的重大举措。
到2009年4月末,中元国际化开始战略实施:中国已经与6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4月初,中国国务院宣布计划在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中元结算试点;中国在香港特区准备实施以多种形式发行中元债券。虽然现在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财富交流、交换时想起了"中元国际化"(假如中元出生之初就象欧元那样是"自由货币"),但中国政府终难以逐步实现中元的自由兑换(比美元、欧元要难于100倍),中国政府仍将其货币视为抵御外部冲击的主要工具。2008年7月,中国央行停止了中元兑美元连续三年的稳步升值。自那以来,中元汇率仅从1元人民币兑0.145美元微升至1元中元兑0.146美元----其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大幅下降。人民币的意思是"人民的货币"----但绝"非人民拥有的货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仍然会保持"非人民""非自由"的本质。
但中元必须率先、根源解决"自由化"问题。这是因为:自由化了,就自然流通了,就自然成为了储备货币。一旦国与国策再允许本币进行"自由交易",那么货币渠道就顺通了。拿欧元来说,尽管也不是国际货币,但欧元是自由货币,一旦双方央行以"游戏规则"开始用欧元与国与国进行双方本币交易、结算、储蓄、流通了,那么欧元走上国际化之路也就水到渠成。中元,必须先解决"自由化"问题,否则即便是有了储备功能、流通能等功能,也难以成为国际货币。
现在,中国国家60年到来,中国经济也进入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行列,但全球新经济秩序中国依然无法从正面撼动。过去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放松资本、金融管制的步伐极其缓慢,这种情况可能让本两届胡温政者难以改变。毕竟,当前这场金融海啸是一场全球化危机,那些对不受约束的资本流动最为开放的经济体受到最严重的打击。再更深层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中国中元国际化举措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中元,不是自由货币,是自己给自己挖下的历史陷阱(欧元出生就是自由化的);中元自由化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就会迎刃而解;中元自由化,中元自然就成了国际汇报(最起码中国周边早已成事实)。现在以货币互换协议为例:总额为6500亿元中元(合950亿美元),互换对象是印尼、白俄罗斯和阿根廷等国家的奇怪组合。"框架协议"已经签署,但似乎尚没有资金转手。至于中元贸易结算项目,也没有试点工作将于何时、或以何种方式开始的详细信息。中元,不能公开进入民间流通,中元国际化永远是空穴来风。根据中国政府为诱导资金从内地有序流出而定期倡议的其他方案来判断----例如允许内地投资者购买香港股票的"直通车"计划----是一项永远无法进展、不可能实施的悖论方案。
A、与100国货币互换?
什么是货币国际化?货币国际化干什么用?
中国"货币互换"干什么用?是用于"外汇储备"或是用于现金流通?用货币去参与国家商品流通?若按"外汇储备"平均每一个国家500亿(中元)来基算,这100国家则至少需要50000亿,且是莫大100种外汇货币,压在国家的国库里,就能成为中元走向国际化?若是"现金流通",互换货币,都能持中元来中国买卖商品物资吗?这首先要中元能"自由化",否则就是非法持有中元。从国家货币的战略战术上来讲,不管是看长远点,还是只看眼前,货币互换,都没有中国的利益可享,更重要的是中元也根本没有走向国际市场。若更直接的目标是美元、欧元与中元"互换",那么对中元来说可能更机械、更被动、更糟糕,"自由货币"与"管制货币",那一种更得利、更流通、更前景美妙?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当前,中国与韩国、印尼等等签署货币互换谅解协议,但中国还是否要与全球主要100多个、主要国家都去签订所谓的"货币互换"协议吗?国与国之间"货币互换"只是个缓兵之策,长远的来讲"货币互换"不能生成一个国家"货币"成长的国际环境,相反却分散了一个强大国家强大的国力;更有甚者,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会遭遇危险之灭顶、有倾巢倾国的灭顶之灾,而把鸡蛋放在100个国家的篮子里,那就更是一盘散沙、无能为国力;即便是把鸡蛋放在较小范围内、G20国的篮子里,中国的财富也没有了踪影。那么,把全球的鸡蛋都放在超国家、独立、"超主权货币"----"世界币"的篮子里,不失为"市场经济"精髓----公平、公正、公开的根蒂,也是未来世界金融法制的一个开天辟地、伟大的开端。但现在还没有这个"篮子"。
自2008年9月15日国际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国央行先后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体货币当局签订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签署了1800亿元框架协议,与中国香港特区金管局签署了2000亿元正式协议,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了800亿元正式协议,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了200亿元正式协议,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了10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参加泛美开发银行年会期间,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框架协议。
"货币互换"国际化,海外完全没有正当流通,是中国的"一相情愿"?一相情愿,怎样从"恋爱"到去"做爱"?又怎样与美元、欧元去公开并行?
B、流通、自由才是根源
"货币互换"是中国的创造。是中元走向周边国家的一种官方试探行安排,也是非同其它所有货币国际化的一种破例赏试,但中元国际化绝非官方所能包揽,且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从货币史本身角度看,只有少数国家货币有可能成为国际通行的货币,如美元和欧元(英镑,自20世纪已经开始退去)一体化进程中的欧元。货币国际化具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件:(一)、是有较高的对外贸易交易量,有国与国之间贸易、资本交流;(二)、是庞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规模较大的进出口;(三)、此国之货币,对世界经济、贸易、投资产生巨大影响,不得不与他国流通、拥有、更广泛的换手。
一如美元国际货币,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如果美国继续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则国际中心货币必将面临币值下降、不稳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那些具备了上述三个必要条件的货币,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成为世界货币的流动浪潮。中元,在地区层面可接受性相应对美元在其传统领地----东亚地区构成了挑战,货币互换应运而生。但中国的贸易、货币市场却最大在欧、美,货币互换只起到小范围作用。关键是欧、美市场,中元要去与美元、欧元有更大的对等交换、持有、储备,那么中国的国际化就可能水到渠成。
中元已成五国储备货币,但不能流通、不能自由对换、不能自由储备。4月初,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正式签署总额达7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定,通过此种方式让中元成为储备货币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6个----除阿根廷外,还有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香港。
在G20召开前夕,央行行长周小川呼吁建立"超主权的国际货币",在4月2日结束的G20峰会上,胡锦涛强调应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经济学家徐逢贤表示,"超主权"的储备货币是可行的,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该计划主要面临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两大障碍,因为拥有主导货币国家(美国)不愿放弃这一地位的优势;经济上,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转变也需要数十载时间。
C、互换与外储的矛盾
没错,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是中国在危机处理中履行大国义务的直接体现。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表示,在大力支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参与国际危机的应对合作,首先就是通过开展双边本币互换为周边经济体提供流动性支持。通过货币互换支持有需要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于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也有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振信心,共同应对危机。但"货币互换"无法聚起一个大国的整体实力!反而分散了国力。
如果放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来看,中元国际化会显得更加迫切。中国是目前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外汇储备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投资于美元或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目前来看,美国货币当局所奉行的是弱美元政策,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导致未来美元汇率的贬值,中国外汇资产如何避免因此受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提升中元的国际地位是可供选择的方案。即便不是弱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3万亿、5万亿、8万亿美元......那样增长下去,全球哪个国家不害怕?
也有国际观察家表示,"货币互换"使中元国际化这一难题有了名正言顺的突破口,但那也不是长久之计,并不能因此对其前景过于战略乐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都是周边经济体,协议的签署更多是基于非常紧密的贸易往来和维护地区货币环境的稳定,如果仅仅因为货币互换的频繁签署就断定中元国际化将突飞猛进,则未免过于乐观。"货币互换",不过是金融海啸中的一个缓兵之策,是对美元独大的一种分解之策,无助于一个强大国家长期战略的国力提升。
D、"货币互换"并不是国际化最佳通道
美元、欧元等,都没有走"货币互换"之路。相反,象欧元"自由化"了,便自然流通了、成为外储国际货币(欧元,一出笼便是自由货币,10年发展之路非常值得中元借鉴)。
货币的根源与作用,(1)是"流通"、更广泛的流通;当流通用不完时,则有了下一道工序"储备"。而"货币互换"干什么用?很可能"货币互换"就是一道无用的中间工序。这首先、"货币互换"与双方国家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双方国家最实用的首选是提供双方本币信贷和直接的借款;则(2)、是当一个国家财富聚集到现金用不完时,便自然有了"储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力聚集到强大时的当然选择。(3)是、"货币互换"与双方国家的国民都无关紧要,而国富是需要全体国民来支撑的,一个与双方所有国民都无好坏"货币互换",有什么价值与意义?(4)是、所谓的国际货币、走向国际,一定要货币在更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流通,不能流通双方国家都面临着本国货币的"流动性"变窄。(5)是、即便是G20国都来与"中元互换",中元也未必能成为国际货币,因为中元的自由化,远比它国拥有更真实。中元国际化,则根源取决于中国当局能否让其与美元、欧元一样自由兑换。
在货币"流通"与"储备"的矛盾中,流通是"内因",储备是"外因"。内因不变,外因就永远没有可能。更何况,货币是有国家主权的,处于"外因"的外储货币,根本就无法将"内因"改变。而解决中元唯一、最大的根源问题"流体"----就自然解决了部分的"储备"问题,那么"自由兑换"就有了可能,这才是中元国际化的首选课题。中国现在逐步富裕了,有了现金"进账"、开始"储备",但中国必须解决"大自然"规则的"进"与"出""上"与"下"的根源问题。
2008年8月8日奥林匹克为历史、分水岭的见证,中元开始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所选择的路径已经引起全球的注目。而现在是,中国主要是加强其贸易结算职能,也就是中国签署多个"货币互换"协议,这是在中国强攻美元、欧元不下所选择的短期权宜策略考虑之一。不过,一种货币要想成为真实的国际货币,除了结算职能跨国界之外,至少还需具备财富储藏职能和投资工具职能,前者要求中元汇率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和在国际范围内被充分认可使用,后者要求中元具备完善的国际通道、广泛的交易中心----"自由流通"全球的功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中元要想实现上述两种全球性功能,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程......真要100(注:联合国到目前是197个成员国)多个国家一个一个的去攻下"货币互换"?然后再把中元堆在那些国家的国库里,这就是中元国际化之路?中元国际化的首先之路,是中元象美元、欧元那样完全自由化,否则即便是走向全球各国也是零!
E、中元在国内贸易跨境结算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4月8日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东莞试点,是中国政府考虑到海峡两岸方略的重要一步)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标志着中元结算由此前仅限于边贸领域开始向一般国际贸易拓展。
有专家解读为,此次开展跨境贸易中元结算试点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范美元近期的贬值风险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虽然只选择了5个城市作试点,但是这是中元在向区域化、国际化最终实现中迈出关键的一步,使得中元自身具有了国际货币的基本功能。目前,中元只有经常项目兑换,并没有资本、储备项目的兑换。接下来,要直面国际化的考验了,之前正是由于中元不能自由兑换,制度的"防火墙"使得中国躲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并在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并没有受到直接冲击。
但中元开展跨境结算中尚存风险。同时,此门一开相关的贸易国家,必将进入储备中元行列,中元也必然成为周边国家金融炒家追捧的对象。现在是,需要彻底转变中元仅仅当作本国货币的观念和管理的方式,只有现行合法流通了,那么储备、自由化就可以期待,对资本市场和股市的影响就会显示威力。
沪深曾激烈竞争。此前上海、深圳都在申请试点,展开了激烈竞争。前段时间上海被国务院确定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不少人预计深圳胜算已不大。深圳金融界资深人士透露,上海地位突出,也想"独揽",这使得部分人不看好深圳。但从最终的公布结果来看,国家还是从整体出发作出决定,并没有单独照顾一个地区。中元"国际化",是逐层放开,还是一部到位,这有重大玄机。
对于深圳获得试点地位,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相关人士表示也不算是"意外之喜",毕竟广东是一个外贸大省,深圳的外贸依存度相当高,从振兴经济、振兴贸易的角度讲,不可能撇下深圳的。据统计数字,深圳已连续16年出口贸易额全国第一,尽管2008年受到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但深圳外贸出口额仍占全国1/7的份额,广东省占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分天下有其一。
为何没有香港。香港没有出现在中国国家的试点之例,这一是因为是香港是与美元直接挂钩的体系;二是因为香港要成为"跨境贸易中元结算中心试点"主要是推动国内贸易出口的,而香港是进口方,因此意义并不是很大。目前,香港力争的是要做"中元结算中心",这与之前提出的"中元离岸业务中心"相似,这是一块举世的"大肥肉"。
之前,外资进来不能兑换成中元,而今后可以通过在香港等境外的结算中心进行兑换。4月3日当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伦敦峰会上力促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并要求为此制定可操作的时间表之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元作为外汇储备,并伺机购买中国国债和公司债券。
在4月2日结束的G20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强调应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各方应该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可供操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就在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正式签署总额达7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定,从而使通过此种方式让中元成为储备货币的国家和地区总数达到6个。
在G20华盛顿峰会与伦敦峰会之间的不足4个月内,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国的央行以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的六份货币互换协定,互换的有效期延长至3年。货币互换只是中元国际化的一个步骤。通常认为,中元国际化须经历三个阶段:以中元进行贸易结算,以中元进行金融交易计价,中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之一。
有国际观察家格外指出,中国国务院于3月末、在国际G20峰会召开之前高调提出《关于推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在2020年前在上海建立"两个国际中心"----及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以及即将在一些地方推出的中元贸易结算试点,也是中元国际化"路线图"上的重要节点。在上海建设"两个中心"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中元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对中元国际化的一个战略性意向,也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向全球公开提出。
更早之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允许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云南和广西与东盟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据透露,广州、深圳、东莞、珠海有望成为首批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城市,结算银行有可能包括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以及招商银行。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有关邻国就已开始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中元进行结算。据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迄今为止,中国已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朝鲜和哈萨克斯坦等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有关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2008年的中元结算量约为230亿。
实际上,中国周边早已行动。一方面,部分边境贸易已经在用中元结算。另一方面,银联卡在国外很多地方可以使用,这也是以中元进行贸易结算。接下来,中元国际化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应考虑允许外国购买中国国债和公司债券,中元合法流通,这就涉及到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中元国际化是好事,但需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当中元像美元、欧元一样,开始流通、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国外流通时,国外对中元的吸纳能力将影响到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有这样的基础背景和实践空间。在资本账户还未开放的情况下,必须防止游资假借贸易进入中国,进而冲击资本市场,这是重大风险所在。
"中元国际化正在实行两个'三步走'。"有银行家中国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用两个"三步走"解读中元国际化的路径:一是地域的"三步走"----由目前的准周边化成正式周边化、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中元将真正实现国际化。二是货币职能的"三步走",即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这,都是中国一方的一厢情愿,而根本不管中国周边国家、国际间如何感受。
F、中元国际化启步
5月20日,中国与巴西国签订了第一份用本币贸易结算的规则。这是俄罗斯原总统、现总理普京提出的方案,让巴西总统卢拉捷足先登了。这意味着,中国政府除了选择"货币互换"以外,又多了一条与美元完全不同的国际化新路。但是,谁也无法复制用美元国际结算、报价、流通、储备的一揽子国际规则。中国正在寻求一条新的货币国际化之路。
4月前后,中国官方60年来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元战略三步走。2009年3月"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昌智第一次公开叫卖中元国际化"三步走"方略。陈昌智认为:基于中元自由化、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的认识,中国也没有必要等到条件完全成熟才去推进。鉴于信用本位制度下国际货币的标准是该货币具有国际清算货币、国际借贷货币、国际储备货币等三项功能,他建议中元国际化可以分三步来实施,陈昌智公开主张:
"第一步,我国应该积极地推进经常项目下用人民币计价、清算,并为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央行、银监会和商务部在积极组织引导外贸企业、商业银行用人民币计价、清算的同时,要建立经常项目下本币清算中心,确保经常项目下本币的流出和回流。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各类外贸人民币信贷工具,如在我国出口的买方信贷中,使用人民币作为借贷货币等。
第二步,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建立开放式短期外汇借贷市场、人民币清算市场以及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所谓开放金融市场有两层含义:第一,是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参与的市场;第二,是居民和非居民参与的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外一体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过渡性市场形态,短期外汇借贷市场的建立,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外汇资金运用和外汇资金的筹措具有提高收益、降低成本的积极意义。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建立,可以为国内外企业提供高效率的清算服务。外国人民币债券市场,对非居民的资格审查以谨慎为原则,以购买中国成套设备为主要目标,外国人民币债券应该遵循先私募后公募的步骤进行。
第三步,当中国调整结构达到既定目标,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依存度下降到25%以下时,可以考虑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推进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全面形成。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民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取决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因此,当我国的经济总体规模足够大、对外经济的影响足够大、对外依存度却比较小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才基本具备。"但中国中元国际化至今没有在公开场合、公开过任何实施细则和宏观方略。但4月8日中国国务院宣布《穗沪深珠莞获准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元终于迈出它自己的第一步。
(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注释:
①、本文中所称"中元",乃人民币,是与美元、欧元、日元等等所有国家货币等同的一种货币区域性货币。
②、与中国央行签订中元互换的有:2008年12月12日 韩国1800亿元;2009年1月20日香港金管局2000亿元;2009年2月8日
马来西亚800亿元;2009年3月11日白俄罗斯200亿元;2009年3月24日 印尼1000亿元;2009年3月29日阿根廷700亿元。
(巩胜利特别声明:作者对本文所著内容与事实,负有不可推卸、当然的法律责任。本文谢绝除此而外,一切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BBS和上网链接。若有任何见解、疑问、版权使用等问题请通过Gvv21(at)hotmail.com与作者联系。)
--~--~---------~--~----~------------~-------~--~----~
您收到此信息是由于您订阅了"中国报道周刊"邮件杂志。
要订阅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退订此邮件,请发邮件至 chinaweek-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投稿信箱:chinaweekly@gmail.com ,请在标题处注明"投稿"字样。
感谢您订阅并阅读"中国报道周刊" [ www.china-week.com ] 电子杂志!
-~----------~----~----~----~------~----~------~--~---
--
~~~~~~~~~~~~~~~~~~~~~~~~~~~~
http://bczc.blogspot.com
~~~~~~~~~~~~~~~~~~~~~~~~~~~~